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日期:2022/4/1 12:59:29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要求,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推動加氫站建設,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等低碳前沿技術攻關,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瘧??!秶鴦赵宏P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加快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探索在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規?;瘧??!笆奈濉币巹潯毒V要》提出,在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為促進氫能產業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氫能清潔低碳特點,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一是創新引領,自立自強。積極推動技術、產品、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二是安全為先,清潔低碳。強化氫能全產業鏈重大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三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氫能利用的商業化路徑;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產業規范發展。四是穩慎應用,示范先行。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市場空間和技術創新水平,積極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擁而上。
《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規劃》部署了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是系統構建氫能產業創新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打造產業創新支撐平臺,持續提升核心技術能力,推動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二是統籌建設氫能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氫設施,穩步構建儲運體系和加氫網絡。三是有序推進氫能多元化應用,包括交通、工業等領域,探索形成商業化發展路徑。四是建立健全氫能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完善氫能產業標準,加強全鏈條安全監管。
《規劃》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建立氫能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協調解決氫能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氫能產業的重要意義,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壓實責任,強化政策引導和支持,通過采取試點示范、宣傳引導、督導評估等措施,確保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
《規劃》提出,積極開展儲能領域示范應用發揮氫能調節周期長、儲能容量大的優勢,開展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應用場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等多種儲能技術相互融合的電力系統儲能體系。探索氫能跨能源網絡協同優化潛力,促進電能、熱能、燃料等異質能源之間的互聯互通。鼓勵在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線路等氫氣需求量集中區域,布局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或電網低谷負荷的儲能/加氫一體站,充分利用站內制氫運輸成本低的優勢,推動氫能分布式生產和就近利用。
《規劃》提出,合理布局發電領域多元應用,根據各地既有能源基礎設施條件和經濟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供設施,推動在社區、園區、礦區、港口等區域內開展氫能源綜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數據中心、鐵路通信站點、電網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推動氫燃料電池在備用電源領域的市場應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電池為基礎的發電調峰技術研發與示范。結合偏遠地區、海島等用電需求,開展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示范應用。 結合增量配電改革和綜合能源服務試點,開展氫電融合的微電網示范,推動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應用實踐。鼓勵結合新建和改造通訊基站工程,開展氫燃料電池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示范應用,并逐步在金融、醫院、學校、商業、工礦企業等領域引入氫燃料電池應用。
—End—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2022-3-23國家發展改革委,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